您好!欢迎来到华体会网页登录入口注册醇基燃料油气化炉具_甲醇燃料灶具厂家网站!
华体会网页登录入口注册智能灶具厂家
灶具优势

早期的生物柴油厂:重庆动力油料厂

来源:华体会网页登录入口注册    发布时间:2024-03-15 16:01:06

  解放前,我国就建立了多家生物柴油厂,其中顶级规模的要数重庆动力油料厂,因其位置在重庆市郊小龙坎,又称为小龙坎动力油料厂。旧中国的燃料油基本上依赖进口。抗战全方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港口,洋油一时断绝,中日两国军队的力量出现了更大的差距。“一滴石油一滴血”,未解决燃料的不足,大后方的人民想尽了一切办法供应前方燃料,四川境内的江轮、汽车燃料改用天然气和木炭。

  生物柴油代汽油是指植物油(菜籽油、桐油、花生油等)经过高温裂化程序所制成的轻质油料,可作为矿质汽油的代用品。1938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开始筹设植物油提炼轻油厂,清华留美化工专家金开英为厂长,下设四个科:总务科(科长邹明)、业务科(科长孙越崎)、工程科(科长叶树滋)和会计科(科长左林强),从收油到炼油都由厂里负责。1939年随着规模扩大资源委员会和兵工署合作,各投资50万元,正式成立动力油料厂。重庆动力油料厂从1939年到1944年,耗用桐油3850吨,菜籽油2170吨,共生产汽油4679.77桶,柴油1.7613万桶和部分机油、擦枪油和润滑脂。

  植物油提炼轻油厂1938年6月动工,直到1939年12月才投入生产。这是中国人首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的炼油装置。最初以菜油裂炼汽油,用以提炼能够替代汽油的燃料。实验用菜籽油做原料,用一升的压力釜进行裂化,在压力为40个大气压、温度为400摄氏度的条件下,可得出汽油、煤油、柴油、焦油,然后再用液体产品蒸馏仪测出它们的比例。实验虽然取得成功,但这种工艺无法大规模生产,战时的国家连一点点炼化的设备都没有,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去做。为了大规模生产,他们偿试用汽油桶做材料改造成容量大的常压釜,再延长加温时间,结果实]验成功,生产出汽油和焦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内桐油输出困难,改以桐油作为原料。植物油提炼轻油厂大量收购桐油,开始大规模生产汽油和焦油,缓解了大后方的油荒。

  投产后,由于材料的品质的低劣,设备事故不断,动力油料厂组织技术力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使生产逐渐走向平稳。由于设备简陋,裂化时产生的丙烯醛弥散厂区,辛辣刺鼻的气体令人泪流不止,眼疾不断,但为了支援抗战,每个员工都毫无怨言。试投产的第一年,共生产汽油51立方米,煤油22立方米,柴油328立方米,润滑油81立方米,擦枪油14立方米,全部供应给抗战军方。

  1941年3月,徐名材接办重庆动力油料厂,徐名材(1889~1951),浙江宁波人。1909年考取公派留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3年,任交通大学化学教授,1928年任化学系主任。1940年8月至次年7月,任交通大学重庆分校主任。1940年10月,徐名材等人开始了艰苦的渝地创业历程。交通大学分校选址重庆沙坪坝地区的小龙坎,11月初,国立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正式开学,1941年3月小龙坎分校的教学逐渐步入正轨,1941年7月他辞去校务,倾心血于动力油料厂。

  动力油料厂从筹建开始就重视开展科研,积极壮大技术力量。陆续聘请了不少专家教授来厂工作,先后征选了多届化工、机电专业大学毕业生,举办专业培训班进行培训。先后加入重庆动力油料厂的专家、教授和毕业生有:

  邹明,江苏无锡人,1913年10月生,石油经管专家。1937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毕业。1938年~1941年参加筹建重庆植物油提炼轻油厂(后改称动力油料厂),总务科科长。

  孙越崎,浙江绍兴人,1893年生,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1916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矿冶科。时任动力油料厂总务科长兼任驻重庆办事处主任。

  叶树滋,江苏建湖人,1911年4月生,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获工程学士学位。1938年调至中央资源委员会担任工程师、动力油料厂工程科科长。后旅居美国。

  熊尚元,四川万县人,1911年生,石油化学工业专家,北京石油设计院院长。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主持动力油料厂厂生产的主管工程师。

  孙增爵,浙江人,1912年生,石油化学工业专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曾任纽约清华同学会会长,董事长。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设立了孙增爵奖学金。1941年~1944年任动力油料厂研究室主任。

  傅鹰,北京人,1902 年1 月生,胶体化学家、表面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科院学部委员。1902 年1 月生,1919 年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22 年赴美国就读于密执安大学化学系,3 年后入该校研究院,在美国著名胶体化学家巴特尔(F.E.Bartell)教授指导下,于1928年获博士学位。1944年任动力油料厂实验室主任。

  时钧,江苏常熟人,1912年12月生。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3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39年~1945年动力油料厂研究生班兼职教授。

  谢学锦,上海人,1923年5月21日生,中科院院士、化学家。1941-19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1946-1947年任重庆小龙坎动力油料厂技术员。

  刘复光(1922~1992),江苏南通人,我国油脂学科专家,1944年7月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1945年8月~1946年6月四川重庆动力油料厂技术员

  钱保功,江苏江阴人,1916年3月18日出生,中科院院士。1938—1940年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40—1947年重庆动力油料厂任研究生、助理工程师,重庆兴华油脂公司涪陵炼油厂工程师。

  郭钟福,江苏张家港人,1914年4月生,塑料加工专家,我国塑料加工工业的开拓者之一。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学院化学系, 1942年~1945至重庆资委会动力油料厂任研究员。

  林正仙,浙江鄞县人, 1919年生,化学工程学家,炼油和石油化学工业专家。1940年考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2年林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化工系。1944年毕业后进入重庆动力油料厂,从事燃料油及塑料、塑料单体合成等课题研究工作。

  范棠,江苏无锡人,1914年11月生,航空非金属材料科学奠基人之一,1936年毕业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44-1946年任重庆资源委员会动力油料厂副研究员。

  彭少逸,江苏溧阳人,1917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39年武汉大学毕业, 1941年到重庆动力油料厂研究室工作。

  何俊英,上海人,1915年出生,石油化学工业专家。193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重庆动力油料厂助理工程师。

  陆润生,江苏苏州人,1918年生。上海市有机化学工业创始人之一,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1949年间,任重庆动力油料厂、上海中央化工厂研究员。

  杨天泽,湖北宜昌人。1956年、1983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19年5月生,1940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公职校高级机械工程科。1940~1947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助理,重庆动力油料厂工务员。

  在金开英、徐名材的带领下,重庆动力油料厂大力加强工厂燃料研究室有关燃料及有机物的科研工作。其中,“石灰对植物油裂解的效应”、“烃类的气液平衡”、“植物汽油与酒精的掺混性”、“植物油黏土处理”等燃料课题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工厂生产,不少论文在《中国化学会会志》上发表。这期间,该厂还向经济部申报,获得了植物油裂解、抗爆乙基铅液、酚醛塑料、糠醛塑料等十余项专利许可。徐名材还用英文撰写《植物油裂炼工业》一文,描述抗战时期中国的裂炼工业,提交1948年世界动力会议,受到与会者普遍重视,载入会刊。在吸纳人才、推进科研的同时,徐名材积极进行生产装置的改造和扩建,发展生产。

  动力油料厂在日寇封锁沿海时建厂,没办法取得中国本地不能自制的机器与原料,生产的“生质油料”品质十分糟糕。植物油胶质多,需要酸洗,战时很难买到酸溶液,无法酸洗的油料放到第三天就会开始凝结。但在那油料紧缺的战争年代,即使是会凝结的油料,依然供不应求,几十年后,回顾这段一穷二白的克难岁月,旅居台湾的首任厂长金开英不无得意称,除了酱油,什么油都能炼。

  1941~1945年间,重庆动力油料厂共生产汽油40余万加仑,柴油160余万加仑,各种润滑油16万余桶,对战时大西南交通和工业运作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该厂的特色和规模,英美盟军亦称赞为世所罕见。这一期间也为甘肃玉门石油矿的建设、中国现化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